24小时服务热线 18027124727
18620026217

科沃园

科沃园  

e026665d8d6c415591e626dc79c163f7_4

专利炼就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20.10.27

   五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近5年来,我国共有21家钢铁企业实现专利数量零的突破,专利保护成效明显。”日前,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和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布的《2020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下称《专利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得益于我国钢铁行业专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进入创新指数榜单的钢铁企业不断增加,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持续上升,突显我国钢铁行业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钢铁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十三五”以来行业持续探索科技创新之路,一批工艺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系列高端产品研发获得突破,但同时也面临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问题,进一步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钢铁行业需要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在创新体系、智能化和绿色化道路上有所突破,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以及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


  巨头凸显“顶梁柱”优势


  《专利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通过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全球化程度、影响力等指标的考核,全球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方面,2020年,在排名前30的全球钢铁企业中有14家中国企业,其中中国宝武集团位列第三位。需要注意的是,该项全球排名是对钢铁企业整个大集团进行排名。


  国内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方面,2020年我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得分90分以上企业1家,得分在80分至90分之间的企业有3家。其中,宝武集团(宝钢)以92.59分在我国钢铁企业创新榜上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首钢集团(首钢)、鞍钢集团(攀钢)和鞍钢集团(鞍钢)。该项国内排名是对集团分公司进行排名。上述4家钢铁企业是国内钢铁行业专利创新第一梯队,优势明显,其中,宝武集团(宝钢)的相关专利申请量为103件,首钢集团(首钢)、鞍钢集团(鞍钢)的相关专利申请量均为20件。


  国内专利创新指数综合得分在60分至80分之间的企业有83家;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的企业有133家,其中还有59家钢铁企业缺乏专利申请。“企业要生存就要重视科技创新,申请专利是对研发出的新技术最好的保护。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处于较后梯队的钢铁企业要重视专利申请,加强对创新的保护。”张龙强表示。


  专利支撑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不断提速。《专利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钢铁领域相关的“智能制造”专利申请量呈现明显上升态势,截至目前共有2187件,其中“十三五”期间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为1516件,占比达69%。张龙强表示:“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备可控的钢铁工业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智能、高效的现代化钢厂越来越受企业的青睐。”


  具体来看,钢铁行业智能制造主要包括冶炼、控制系统、装备以及检测4个部分,相关企业的专利布局重点主要在合金钢、控轧控冷、钢水精炼、热处理设备等细分领域。在智能冶炼方面,国内主要专利申请人为宝武集团(宝钢)、东北大学、宝武集团(马钢)等;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主要专利申请人为宝武集团(宝钢)、中冶集团(中冶赛迪)、中冶集团(中冶南方)等;在智能装备方面,主要专利申请人为宝武集团(宝钢)、中冶集团(中冶赛迪)等;在智能检测方面,主要专利申请人为宝武集团(宝钢)、东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


  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下称南钢钢铁)是先行先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典型企业,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南钢钢铁共投入300多亿元,实现了整体装备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目前,该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实现了炼铁、炼钢、扎线、物流、营销等钢铁生产销售全链路的集成互联。在南钢钢铁党委副书记王芳看来,钢铁企业向智能化转型转需要做好“四个转变”:一是转观念,主要是变革管理方式;二是转战略,主要是业务转型,开放共享共赢;三是转战术,主要体现在组织转型,包括体系建设和组织提升;四是转方法,主要是技术转型,包括以数据、技术和应用融合作为转型新动力。


  “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风口已经来临,但是工业产业的互联网巨头尚未出现。未来,在传统制造行业诞生巨头是极有可能的。”王芳认为,从智能制造专利生命周期趋势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的智能制造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钢铁企业的期望与现有技术水平还有差距和发展空间,需要通过智能制造强基、固本,推动工程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行业更好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透过专利可以看清一家机构乃至一个行业的创新,张龙强表示,正是基于此,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与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已连续3年合作开展钢铁行业专利创新指数研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具体涵盖专利创造、专利运用和专利保护3个方面,其中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满分为100分,旨在公正科学地评价我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从“十二五”末2015年的1.3504万件增长到2018年的1.5945万件,呈平稳上升趋势。体现我国钢铁企业科研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和专利价值度两项指标也呈现逐年提升趋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从2015年的48.6%提高到2019年的60.9%,同期平均专利价值度由67.39分提高到72.27分,反映出我国钢铁企业科研创新取得了卓越成绩。


  张龙强介绍,在创新的支撑下,我国钢铁行业在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效益大幅增长,2018年利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过去3年间,我国钢铁行业累计压减超过1.5亿吨产能、全面出清1.4亿吨“地条钢”,逐步走出了产能过剩的困境。目前,成果初显,钢铁行业已经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我国钢铁行业正在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智能装备、绿色环保等多方面的竞争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看来,未来,我国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继续推动钢铁行业协同创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成为“工艺绿色、装备智能化、产品高质化、供给服务化”的全球领先行业集群。(本报记者 陈景秋

 

【相关推荐】

咨询热线

18027124727
18620026217